requestId:68753943e7f2d7.02406540.
雜篇讓王第二十八【一】
【一】【釋文】以事名篇。
堯以全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皇帝,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全國也。”【一】夫全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二】!唯無以全國為者,可以托全國也【三】。 【一】【疏】堯許事跡,具載內篇。姓子,名州,字支父,懷道之人,隱者也。堯知其賢,讓以帝位。以我為帝,亦當能以為事,故言猶之可也。幽,深也。憂,勞也。言我滯竟幽邃,固心憂勞,且欲修身,庶令合道,未有閑暇緝理萬機也。
【釋文】《子州支父》音甫。李云:支父,字也,即支伯也。《幽憂之病》王云:謂其病深固也。
【二】【疏】夫位登九五,威跨萬乘,人倫尊敬,莫甚于此,尚不以斯榮貴損害生活,況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懷也! 【三】【疏】夫忘全國者,無以全國為也,唯此之人,可以委托于全國也。
舜讓全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全國也【一】。”故全國年夜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二】。
【一】【疏】舜之事跡,具在內篇。支伯,猶支父也。◎俞樾曰:漢書古古人表有子州支父,無支伯,則支父支伯是一人也。
【二】【疏】夫帝王之位,嚴重之器也,而不以此貴易奪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故異于流俗之行也。
舜以全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外相,夏季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進而息,逍遙于六合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故全國為哉【一】!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往而進深山,莫知其處。【二】 【一】【疏】姓善,名卷,隱者也。處于六合,順于四時,自得六合之間,逍遙塵垢之外,道在此中,故不消全國。
【釋文】《善卷》卷勉反,居阮反,又音眷。李云,姓善,名卷。◎俞樾曰:呂覽下賢篇作善綣。《衣皮》于既反。下同。
【二】【疏】前人淳樸。喚帝為子。恨舜不識野情,所以悲嘆。
【釋文】《其處》昌慮反。
舜以全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一】!”以舜之德為未至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進于海,終身不反也【二】。
【一】【疏】戶字亦有作后者,隨字讀之。石戶,地名也。農,人也,今江南喚人作農。此則舜之友人也。葆,堅固也。言舜心志堅固,〔筋〕力勤苦,腰背卷卷,不得歸休,以此勤勞,翻來見讓,故不受也。
【釋文】《石戶》本亦作后。《之農》李云:石戶,地名。農,農人也。《卷卷包養網》音權,郭音眷,用力貌。《葆力》音保,字亦作保。
【二】【疏】前人荷物,多用頭戴,現在高麗猶有此風。以舜德化,未為至極。故攜老婆,不踐其土,進于年夜海州島之中,往而不返也。
【釋文】《以進于海》司馬云:凡言進者,皆居其海島之上與其曲隈中也。 年夜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一】;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地盤也。年夜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二】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因杖筴而往之。平易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于岐山之下。【三】夫年夜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當代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掉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四】
【一】【疏】亶父,王季之父,文王之祖也。邠,地名。狄人。獫狁也。國鄰戎虜,故為狄人攻伐。
【釋文】《年夜王》音太。下同。《亶》丁但反。《父》音甫。下同。《邠》筆貧反,徐甫巾反。
【二】【疏】事女主角在劇中踩著平民一步步登上頂峰,塑造了娛樂圈,奉也。勉,勵也。奚,何。狄人貪殘,意在地盤,我不忍傷殺,汝竭力居之。 【三】【疏】用養,地盤也。所養,蒼生也。本用地以養人,今殺人以存地,故不成也。因拄杖台灣包養網而往,平易近相連續,遂有國于岐陽。
【釋文】《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地,所以養人也。今爭以殺人,是以地害人也。人為地養,故不以地故害人也。《因杖》直亮反。《筴》初革反。《相連》力展反。司馬云:連,讀曰輦。《岐山》其宜反,或祁支反。
【四】【疏】夫亂世澆偽,人心浮淺,徇于軒冕以喪其身,逐于財利以殞其命,不知輕重,深成困惑也。
【釋文】《不以養傷身不以利累形》王云:富貴有養,而不以(味)〔昧〕(一)養傷身,貧賤無利,而不以求利累形也。
【校】(一)昧字依釋文底本改。
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願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一)輿【一】。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成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二】。
【一】【疏】搜,王子名也。丹穴,南巖穴也。玉輿,君之車輦也。亦有作王字者,隨字讀之,所謂玉輅也。越國之人,頻殺君主,王子怖懼,逃之洞窟,呼召不出,以艾熏之。既請為君,故乘以玉輅。
【釋文】《弒其》音試。《王子搜》素羔反,又悉遘反,又邀遘(二)反。李云:王子名。淮南子作翳。◎俞樾曰:釋文云:搜,淮南子作翳。然翳之前無三世弒君之事。史記越世家索隱以搜為翳之子無顓。據竹書紀年,翳為其子所弒,越人殺其子,立無余,又見弒而立無顓。是無顓以前三君皆不善終,則王子搜是無顓之異名無疑矣。淮南子蓋傳聞之誤,當據索隱訂正。《丹穴》爾雅云:南戴日為丹穴。《以艾》五蓋反。《王輿》一本作玉輿。 【二】【疏】援,引也。綏,車上繩也。辭不獲免,長嘆登車,非惡為君,恐為禍患。以其更生輕位,故可屈而為君也。 【釋文】《援》音爰。《而呼》火故反。本或作嘆。《以舍》音舍。《非惡》烏路反。下及下章真惡同。
【校】(一)趙諫議本王作玉。(一)邀遘疑悉邀之誤。
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昭僖侯有憂色【一】。子華子曰:“今使全國書銘于君之前,書之言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但是攫之者必有全國。’君能(一)攫之乎【二】?”
【一】【疏】僖侯,韓國之君也。華子,魏之賢人也。韓魏相鄰,爭侵境土,干戈既動,勝負未知,怵惕居懷,故有憂色。 【釋文】《子華子》司馬云:魏人也。◎俞樾曰:呂覽貴生篇引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逝世次之,迫生為下。又誣徒篇引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王,亡者樂其所以亡。高注并云:子華子,古體道人。知度、審為兩篇注同。《昭僖侯》司馬云:韓侯。◎俞樾曰:韓有昭侯,有僖王,無昭僖侯。
【二】【疏】銘,書記也。攫,捉取也。廢,斬往之也。假且書一銘記投之于前,左手取銘則斬往右手,右手取銘則斬往左手,然取銘者必得全國,君取之不?(以)取〔以〕譬(諭)〔喻〕,借問韓侯也。 【釋文】《攫》俱碧俱縛二反,又史虢反。李云:取也。◎盧文弨曰:舊作俱碧反,俱縛反,或又史虢反。訛。今皆從宋本矯正。《廢》李云包養:棄也。司馬云:病也。一云:攫者,援書銘;廢者,斬右手。
【校】(一)平地寺本君下無能字。
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一】。”
【一】【疏】答云:不克不及斬兩臂而取六合也。
子華子曰:“甚善【一】!自是觀之,兩臂重于全國也,身亦重于兩臂。韓之輕于全國亦遠矣【二】,今之所爭者,其輕于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三】!” 【一】【疏】嘆君之言,甚當于理。
【二】【疏】自,從也。于此言而觀察之,則一身重于兩臂,兩臂重于全國,全國又重于韓,韓之與全國,輕重(之)〔亦〕(一)遠矣。
【三】【疏】所爭者疆畔之間,故于韓輕重遠矣,而必到底這個夢是真是假,把她當作知識競賽節目的墊腳石?固憂愁,傷形損性,恐其不得,豈不惑哉!
【釋文】《其輕于韓又遠》絕句。
【校】(一)亦字依註釋改。
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聞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一】。
【一】【疏】頓悟其言,嘆之巧妙也。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一】。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二】。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者(一)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三】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
【一】【疏】魯侯,魯哀公,或云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魯定公也。姓顏,名闔,魯人,隱者也。幣,帛也。聞顏闔得清廉之道,欲召之為相,故遣使人?持幣帛,先通其意。
【釋文】《魯君》一本作魯侯。李云:哀公也。
【二】【疏】苴布,子夏布也。飯,飼也。居疏陋之閭巷,著粗惡之平民,身自飯牛,足明貧儉。
【釋文】《苴》音粗。徐七余反。李云:有子麻也。本或作麤,非也。《飯牛》符晚反。 【三】【疏】遺,與也。不欲(授)〔受〕幣,致此矯詞以欺使者。◎俞樾曰:上者字衍文。恐聽謬而遺使者罪,恐其以誤聽獲咎也。聽即便者聽之,非聽者一人,使者一人也。呂氏年齡貴生篇正作恐聽繆而遺使者罪。 【釋文】《之使》所吏反。下及下章同。《家與》音余。《而遺》唯季反。下皆同。《復來》音服,或音扶又反。下章皆同。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者作囗。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全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一】。當代俗之正人,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二】。今且(一)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三】
【一】【疏】緒,殘也。土,糞也。苴,草也。夫用真道以持身者,必以國家為殘余之事,將全國同于草土者也。
【釋文】《緒余》并如字。徐上音奢,下以嗟反。司馬李云:緒者,殘也,謂殘余也。◎慶藩案文選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注引司馬云:緒,余也。視釋文較略。《土》敕雅反,又片賈行賈二反,又音如字。《苴》側雅反,又知雅反。司馬云:土苴,如糞草也。李云:土苴,糟魄也,皆不真物也。一云:土苴,無心之貌。
【二】【疏】殉,逐也。察眾人之所適往,觀黎庶之所云為,然后動作而應之也。
【釋文】《必察其所以之》王云,圣人真以持身,余以為國,故其動作必察之焉。所以之者,謂德所加之方也。所為者,謂所以待物也。動作這般,不用察也。 【三】【疏】隨國近濮水,濮水出寶珠,便是靈蛇所銜以報恩,隨侯所得者,故謂之隨侯之珠也。夫雀高千仞,以珠彈之,所求者輕,所用者重,傷生殉物,其義亦然也。
【釋文】《所要》一遙反。◎俞樾曰:隨侯下當有珠字。若無珠字,文義缺乏。呂氏年齡貴生篇作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當據補。
【校】(一)平地寺本今下無且字。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欠好士乎?”【一】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二】。
【一】【疏】子陽,鄭相也。御寇,鄭人也,有道而窮。子陽欠好賢士,遠游之客譏刺子陽。
【釋文】《子陽》鄭相。《欠好》呼報反。
【二】【疏】命召主倉之官,令與之粟。御寇高傲,辭謝不受也。
【釋文】《即令》力呈反。
使者往,子列子進,其妻看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老婆,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師長教師食,師長教師不受,豈不命邪(一)!【一】”
【一】【疏】與粟不受,天命貧窮,嗟惋拊心,責夫罪過。故知御寇包養網ppt之妻,不及老萊之婦遠矣。
【釋文】《拊心》徐音撫。《得佚》音逸。《樂》音洛。《君過》古臥反。本亦作遇。
【校】(一)平地寺本豈不命邪作豈橫死也哉。 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平易近果作難而殺子陽。【一】
【一】【疏】子陽嚴酷,人多怒之。擺佈有誤折子陽弓者,恐必獲咎,因國人逐猘狗,遂殺子陽也。 【釋文】《作難》乃旦反。下章同。《殺子陽》子陽嚴酷,罪者無赦。舍人折弓,畏子陽怒責,因國人逐猘狗而殺子陽。◎俞樾曰:子陽事見呂覽適威篇、淮南泛論訓。至史記鄭世家則云,繻公二十五年,鄭公殺其相子陽。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又與諸書分歧。 楚昭王掉國,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一】。昭王反國,將賞從者,及屠羊說。屠羊說曰:“年夜王掉國,說掉屠羊;年夜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已復矣,又何賞之有!”
【一】【疏】昭王,名軫,平王之子也。伍奢伍尚遭平王誅戮,子胥奔吳而耕于野,后至吳王闔閭之世,請兵伐楚,遂破楚進郢以雪父之讎。其時昭王窘急,棄走奔隨,又奔于鄭。有屠羊賤人名說,從王奔忙。奔忙之由,置鄙人文。
【釋文】《楚昭王》名軫,平王子。《屠羊說》音悅,或如字。
王曰:“強之!”
屠羊說曰:“年夜王掉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年夜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
王曰:“見之!”
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年夜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缺乏以存國而勇缺乏以逝世寇。吳軍進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年夜王也。今年夜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全國也。”
王謂司馬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一】。”
【一】【疏】三旌,三公也。亦有作珪字者,謂三卿皆執珪,故謂三卿為珪也。◎俞樾曰: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句,此昭王自與司馬子綦言,當稱子,不當稱子綦。綦字衍文。
【釋文】《從者》才用反。《強之》其丈反。《見之》賢遍反,下同。《之知》音智。《進郢》以井反。《毀約》如字。徐于妙反。《而見》如字,亦賢遍反。《為我》于偽反。《三旌》三公位也。司馬本作三珪,云:謂諸侯之三卿皆執珪也。◎慶藩案白帖、御覽二百二十八,并引司馬本三旌作三珪,云:諸侯三卿,皆執三珪。與釋文小異。
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萬鐘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一】!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一】【釋文】《妄施》如字,又始豉反。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一)【一】。
【一】【疏】原憲,孔後輩子,姓原,名思,字憲也。周環各一堵,謂之環堵,猶住持之室也。以草蓋屋,謂之茨也。褐,粗衣也。匡,正也。原憲家貧,室唯環堵,仍以草覆舍,桑條為樞,蓬作門扉,破甕為牖,夫妻二人各居一室,逢雨濕而弦歌自娛,知命安貧,所以然也。 【釋文】《茨》徐疾私反。李云:蓋屋也。◎慶藩案生草,新序節士篇作生蒿,蒿亦草也。生者,謂重生未干之草,即牽蘿補屋之意也。《蓬戶》織蓬為戶。《桑以為樞》尺朱反。司馬云:屈桑條為戶樞也。《甕牖》音酉。司馬云:破甕為牖。《二室》司馬云:夫妻各一室。《褐》下葛反,郭音葛,字或作(褐)〔褐〕。《為塞》悉代反。司馬云:以褐衣塞牖也。《匡坐而弦》司馬云:匡,正也。案弦謂弦歌。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弦下有歌字。(二)褐字依釋文底本及世德堂本改。
子貢乘年夜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一】。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二】。 【一】【疏】子貢,孔後輩子,名賜,能言語,好榮華。其軒蓋是白素,(裹)〔里〕為紺色,車馬高峻,故巷道不容也。
【釋文】《中紺》古暗反。李云:紺為中衣,加素為表。
【二】【疏】縰,躡也。以華皮為冠,用藜藿為杖,貧無仆使,故自應門也。 【釋文】《華冠》胡化反。以華木皮為冠。◎慶藩案華,(樗)〔?〕(一)也。說文:(樗)〔?〕木也,以其皮裹松脂,讀若華。或作檴。玉篇:檴(樗)〔?〕,并胡霸胡郭二切。字通作華。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張揖曰:華皮可以為索。《縰履》所倚反,或所買反。本或作●。并下曳縰同。三蒼解詁作?,云:躡也。聲類或作屣。韋昭蘇寄反。淺顯文云:履不著跟曰屣。司馬本作踐。李云:縰履,謂履無跟也。王云:體之能躡舉而曳之也。履,或作屨。《杖藜》以藜為杖也。司馬本作扶杖也。《應門》自對門也。
【校】(一)?字依段氏說文改。 子貢曰:“嘻!師長教師何病?”
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克不及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無愧色【一】。
【一】【疏】嘻,笑聲也。逡巡,卻退貌也。以儉系奢,故懷慚愧之色。
【釋文】《嘻》許其反。《逡巡》七旬反。 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一】。”
【一】【疏】慝,奸惡也。飾,莊嚴也。夫趨世候時,盼望富貴,周旋親比,以結朋黨,自求名譽,學以為人,多覓束修,教以為己,托仁義以為奸慝,飾車馬以衒矜夸,正人恥之,不忍為之也。 【釋文】《希世而行》司馬云:希,看也。所行常顧世譽而動,故曰希世而行。《比周》毗志反。《為人》于偽反。下為己同。《教以為己》學當為己,教當為人,今反否則也。《仁義之慝》吐得反,惡也。司馬云:謂依托仁義為奸惡。 曾子居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重繭【一】。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二】。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六合,若出金石。皇帝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三】。故養志者失色,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包養忘心矣【四】。
【一】【疏】以麻缊袍絮,復無表里也。腫噲,猶剝錯也。每自力作,故生胼胝。 【釋文】《缊袍》紆紛反。司馬云:謂麻缊為絮,論語云衣敝缊袍是也。《種》本亦作腫,章勇反。◎盧文弨曰:今書作腫。《噲》古外反,徐古活反。司馬云:種噲,剝錯也。王云:盈虛不常之貌。◎慶藩案釋文引司馬云,種噲,剝錯也。王云,盈虛不常之貌。據說文:噲,咽也;一曰嚵,噲也。疑字當為癐,病甚也。通作●,腫決曰●。說文:瘣,病也,一曰腫旁出。噲●瘣,并一聲之轉。《胼》薄田反。《胝》竹尼反。
【二】【疏】守拙清虛,家業窮窶,三日不營熟食,十年不制新衣,繩爛正冠而纓斷,袖破捉衿而肘見,履敗納之而(根)〔跟〕后決也。
【釋文】《肘》竹久反。《見》賢遍反。
【三】【疏】〔響〕歌商頌(響),韻?宮商,察其詞理,雅符六合,聲氣清虛,又諧金石,風調高素,超絕人倫,故不與皇帝為臣,不與諸侯為友也。
【四】【疏】良人子賢人,不以形挫志;攝衛之士,不以利傷生;得道之人,(志)〔忘〕心知之術也。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
顏回對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滿足者不以利(一)自累也,審自得者掉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一】
【一】【疏】?,麋也。怍,羞也。夫自得之士,不以得喪駭心;內修之人,豈復羞慚無位!孔子誦之,其來已久,今勸回仕,豈非掉言!因回倒映,故言丘得之矣。
【釋文】《?》之然反。字或作饘。廣雅云:糜也。一云:紀言反。家語云:厚粥。一音干,謂干●。◎盧文弨曰:●,舊訛餅,今矯正。《粥》之六反,又音育。《自樂》音洛。《愀》七小反,徐在九反,又七了子了二反,又資酉反。李音秋,又七遙反。一本作欣。◎盧文弨曰:舊作七了反,子了反,今矯正。下七遙反,舊脫七字,亦補正。《行修》下孟反。《不怍》在洛反。爾雅云:慚也。又音昨。
【校】(一)闕誤引江南李氏本利作羨。
中猴子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柰何【一】?”
【一】【疏】瞻子,魏之賢人也。魏令郎名牟,封中山,故曰中猴子子牟也。令郎有嘉遁之情而無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上而隱遁,心思魏闕下之榮華,既見賢人,借問其術也。
【釋文】《令郎牟》司馬云:魏之令郎,封中山,名牟。《瞻子》賢人也。淮南作詹。《魏闕》淮南作騩。司馬本同,云:騩,讀曰魏。象魏觀闕,人君門也,言心存榮貴。許慎云:皇帝兩觀也。◎盧文弨曰:案今淮南亦作魏。
瞻子曰:“更生。更生則利輕【一】。”
【一】【疏】重于生道,則輕于榮利,榮利既輕,則不思魏闕。
【釋文】《更生》李云:重存生之道者,則名利輕,輕則易絕矣。此人身居江海,心貪榮利,故以此戒之。
中猴子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一)勝也【包養網一】。”
【一】【疏】雖知重于生道,未能勝于情欲。 【釋文】《能勝》音升。下同。
【校】(一)世德堂本無自字。
瞻子曰:“不克不及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一】?不克不及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一)之人,無壽類矣。【二】” 【一】【疏】若不勝于情欲,則宜從順心神,亦不勞妄生嫌惡也。
【釋文】《不克不及自勝則從》絕句。一讀至神字絕句。◎俞樾曰:釋文曰,不克不及自勝則從絕句,此讀是也。又曰:一讀至神字絕句,則掉之。呂氏年齡審為篇亦載此事,作不克不及自勝則縱之,神無惡乎?文子下德篇、淮南子道應篇并疊從之二字,作從之從之,則從神之不當連讀明矣。又案從,呂氏年齡作縱,則當讀子用反,而釋文無音,亦掉之。《無惡》如字。又烏路反。《乎》絕句。一讀連下不克不及自勝為句。
【二】【疏】情既不勝,強生抑挫,情欲已損,抑又乖心,故名重傷也。這般之人,天然夭折,故不得與壽考者為儕類也。 【釋文】《重傷》直用反。下同。◎俞樾曰:重傷,猶再傷也。不克不及自勝,則已傷矣;又強制之而不使縱,是再傷也。故曰此之謂重傷。呂氏年齡審為篇高誘注曰:重讀復重之重。是也。釋文音直用反,非是。 【校】(一)趙諫議本無此重傷二字。
魏牟,萬乘之令郎也,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平民之士;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一】。
【一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