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她以后的路要寬得多S包養心得!”——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見聞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dbe4bbe24.89304686.

新華社貴陽12月13日包養電 題:“她以后的路要寬得多!”——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見聞

新華社記者潘德鑫

“3年前,哪個是搬遷來的孩子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貴州包養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第二小學嚴家寨校區副校長龍均告訴記者,搬遷來的孩子往往衣服比較臟,他們也不會或不敢給老師行禮問好。

位于水城區紅橋街道的嚴家包養寨校區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改擴建學校,包養2018年開始招收搬遷學生。1700多名在讀學生中有980余名來自周邊的魚塘社區、嚴家寨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龍均坦言,剛開始還是有些擔心搬遷包養網來的孩子能否融入的問題。“現在不問班主任、不看檔案還真不包養網知道哪些孩子是搬遷來的。”

“搬出來是挪窮窩,要徹底斬斷貧困代際傳遞,還得靠教育。”水城區教育局局長李德福介紹,作為貴州包養網省易地扶貧搬遷規模較大的縣區,水城區把安置點包養網學校質量提升作為教育保障的中心工作,選優配強師資隊伍,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學方式、設置情包養包養網感課程,確保搬遷孩子“有學上、上好學、能成才”。

“以前上學包養要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現在不包養網到20分鐘就能到校”“以前講動物,只能靠老師描述、自己想象,現在投影儀上包養不僅能看到真實圖片,還能看視頻”包養網“以前放了學只能幫家里拾柴火、打豬草,現在能在學校少年宮唱歌、打球”……

談起搬遷前后的變化,11歲的苗族小姑娘熊玉欽有說不完的話。2018年,熊玉欽隨家人從水城區米籮鎮搬到城里的魚塘社區。她告訴記者,剛搬進城時,包養既開心又害怕,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害怕自己比別人差太多。

為了“練包養網膽”,熊玉欽參加了學校的播音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她已經從“老師問一句才答一句”“碰到學校活動能躲就包養網躲”的害羞姑娘包養網,變包養網成了“思維敏捷包養網,活潑大方”“能代表學校參加全市演講比賽”的播音主持小能手。

記者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采訪了解到,像嚴家包養寨校區這包養網樣的學校有很多包養,有像熊玉欽這樣經歷的包養孩子也不少。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是全國搬遷規模包養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包養。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和成長環境,是不少搬遷戶走出大山的動力。據貴州省教育廳統計,搬遷群眾中,適齡子女就包養網學需求在38萬人左右。

為讓搬遷群眾適齡子女同等享受城鎮教育資源,貴州包養“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超180億元,新建、改擴建安置點配套學校669所,新增學位超43萬個,實現了安置點配套教育設施全覆蓋,累計為安置點配備教師3萬余人。

“以前她只想著趕緊上完初中出去打工,現在她的心愿是考大學當主持人。”55歲的熊文高看著孫女熊玉欽這幾年的變化,包養喜在心包養網頭,“她以后的路要寬得多了!”

TC:sugarpopular900